欢迎访问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快讯 >> >> 浏览
学科带头人、森林保护研究所所长-叶建仁

更新时间:2009-10-13  浏览:  作者:

 

叶建仁  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林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学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林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才工程、江苏省“333”第二层次、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林业局全国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专家咨询组组长,国家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学科带头人。

  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外来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近五年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48”项目、国家科技部农业转化资金项目、国家公益项目、江苏省重点攻关项目等3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在针对外来有害生物松针褐斑病菌的研究方面,系统地进行了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的选择培育,筛选获得了一批优良抗病无性系和抗病家系,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林木抗病种子园,子代抗病性增益达30%以上。从美国引进了高度抗病的湿地松和火炬松F2代家系,建立抗病基因库,拓宽和提高了湿地松和火炬松的抗性基础和抗病水平。在寄主与病原物互作方面发现松针褐斑病菌可产生两种致病毒素,对两种毒素的作用位点和信号传导过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在松树抗褐斑病机制方面,发现松树体内松脂含量及萜烯类物质的组成与抗性关系密切。针对外来有害生物——松材线虫,利用RAPDSCAR和实时PCR等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开发出松材线虫快速检测鉴定技术及试剂盒,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该研究成果已经在南方15个松材线虫分布省区推广应用。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群体遗传学和分子生态学等方法阐明我国境内不同地理区域的松材线虫群体及其与国外松材线虫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分析松材线虫在中国的扩散传播动态和轨迹。从日本引进抗松材线虫病的赤松和黑松,建立了抗松材线虫病松树基因库。

  先后指导博士后3人,留学2人,博士研究生26人,硕士研究生39人。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1992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7年获梁希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7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9年获梁希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